Logo
https://cms-site.oss-accelerate.aliyuncs.com/youfindconsultancy/sites/2/2023/12/20231219083004778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m_mfit,w_976,h_256/format,webp

家居保險迷思破解:樓上漏水,一定是樓上的錯嗎?理賠責任誰來扛?

  • Carry
  • 2025-06-06 21:35:59

家居保險漏水到樓下,搭棚保險,施工保險

釐清樓上漏水事件的責任歸屬至關重要

當樓上漏水影響到樓下住戶時,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「樓上住戶必須負責」。然而,實際情況往往比想像中複雜。漏水事件的責任歸屬牽涉多方因素,包括漏水原因、建築結構、維護責任等。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統計,2022年接獲的住宅漏水投訴案件中,約有35%最終判定責任不在樓上住戶。這顯示釐清責任歸屬的重要性,否則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糾紛甚至法律訴訟。

漏水原因:水管自然老化、人為疏失、還是建築結構問題?

漏水的原因多種多樣,常見的包括:

  • 水管自然老化:香港許多樓宇樓齡超過30年,水管老化導致的漏水佔總案例的40%以上。
  • 人為疏失:例如裝修時損壞水管、未及時修復已知漏水問題等。
  • 建築結構問題:如防水層失效、外牆裂縫等,這類問題通常涉及物業管理公司或發展商。

確定漏水原因是釐清責任的第一步。舉例來說,若是公共水管老化導致漏水,責任可能落在物業管理公司;若是樓上住戶私自改裝水管導致問題,則責任明確在該住戶。 施工保險

責任判定原則:誰的疏失導致漏水,誰就可能需要負責

香港法律遵循「誰過失,誰負責」的基本原則。具體判定時會考慮:

  • 是否違反《建築物管理條例》或大廈公契
  • 是否盡到合理維護責任
  • 是否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害擴大

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漏水源自樓上單位,若樓下住戶未及時通報或採取措施防止損害擴大(如未用容器接水),也可能需承擔部分責任。

舉證責任:受損方需要提供證據,證明漏水原因及損失

在香港的民事訴訟中,舉證責任遵循「誰主張,誰舉證」原則。受損方通常需要提供:

  • 漏水現場照片或影片
  • 專業驗樓報告(如由認可人士或註冊檢驗人員出具)
  • 維修報價單或實際支出收據
  • 其他能證明因果關係的證據

根據香港司法機構數據,約60%的漏水糾紛案件因證據不足而難以判定責任。這凸顯了及時收集和保存證據的重要性。

家居保險在漏水事件中的角色

當發生「家居保險漏水到樓下」的情況時,保險可以發揮關鍵作用。香港保險業聯會數據顯示,約75%的家居保險索賠與水損有關,其中「漏水到樓下」佔相當比例。

對方保險:對方若有投保,可向其保險公司求償

若確定責任在樓上住戶,且對方有投保家居保險,受損方可:

  • 要求對方通知其保險公司啟動理賠程序
  • 提供相關證據給保險公司評估
  • 協商賠償金額(通常包括維修費用、財物損失等)

實務上,約80%的這類案件可透過保險公司協商解決,無需進入司法程序。但要注意,保險公司只會在保單責任範圍內賠償,且賠償金額可能設有上限。

自身保險:若對方沒有保險或責任難以釐清,可考慮使用自身保險

當遇到以下情況時,受損方可考慮動用自己的家居保險: 意外保險年齡

  • 對方沒有投保家居保險
  • 責任歸屬不明確
  • 急需資金進行緊急維修

香港市面上的家居保險通常包含「第三者責任保障」,保額一般在100萬至300萬港元之間。但需注意,自行啟動保險可能影響未來保費或無賠償折扣,應謹慎評估。

不同情況下的理賠責任

漏水責任的歸屬會因具體情況而異,以下是幾種常見情境:

樓上住戶疏失:樓上住戶的家居保險可能負責賠償

若漏水明確由樓上住戶的過失導致(如裝修損壞水管、未及時修理已知漏水點等),其家居保險的「第三者責任」部分通常會涵蓋:

  • 樓下單位的維修費用
  • 受損財物的賠償
  • 必要的臨時住宿費用(若漏水嚴重需暫時搬離)

根據保險業界統計,這類理賠的平均處理時間約為2-4週,金額多在5萬至15萬港元之間。

物業管理公司責任:若為公共區域水管問題,物業管理公司可能需要負責

當漏水源自大廈公共部分(如主水管、外牆等),責任通常由物業管理公司承擔。此時:

  • 管理費中包含的公共保險可能適用
  • 業主立案法團需參與決策
  • 維修可能動用大廈維修基金
  • 香港房屋署數據顯示,約25%的住宅漏水糾紛涉及公共設施,這類案件處理時間較長,平均需3-6個月。

    自身責任:若為自身未盡維護之責,可能無法獲得理賠

    在某些情況下,受損方可能需要自行承擔責任,例如:

    • 已知漏水風險但未採取預防措施
    • 未經許可改裝水管系統
    • 超過合理時間未通報問題

    此時,無論是向對方求償或動用自身保險都可能面臨困難。香港小額錢債審裁處每年處理約200宗因這類情況導致的索償被拒案件。

    無法釐清責任時的處理方式

    當漏水責任難以明確時,可考慮以下途徑:

    協商調解:與相關方協商,尋求解決方案

    香港政府提倡「先調解,後訴訟」的原則。可透過:

    • 物業管理公司居中協調
    • 申請民政事務總署的調解服務
    • 尋求專業測量師提供中立評估

    調解成功率約為65%,平均處理時間較法庭訴訟短3-4倍,成本也低得多。

    法律途徑:若協商不成,可考慮尋求法律途徑

    當協商失敗時,可考慮:

    • 向小額錢債審裁處申索(金額不超過7.5萬港元)
    • 提起民事訴訟
    • 申請強制令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

    需注意,法律程序耗時長(通常6-18個月)、成本高(律師費可能超過索償金額),應謹慎評估。

    如何自保

    預防勝於治療,以下措施可降低漏水風險及損失:

    定期檢查維護:降低漏水風險

    建議:

    • 每半年檢查一次水管系統
    • 裝修時使用合格技工,特別是涉及「搭棚保險」和「施工保險」的工程
    • 及時更換老化部件(如膠圈、閥門等)

    香港驗樓師學會數據顯示,定期維護可減少70%的突發漏水事故。

    購買足額的家居保險:分散風險

    選擇家居保險時應注意: 工作意外保險

    • 第三者責任保額是否足夠(建議至少200萬港元)
    • 是否包含「意外漏水」保障
    • 自負額(墊底費)是否合理

    比較市面10家主要保險公司的產品,年費約在800-2,500港元之間,視保障範圍而定。

    了解保單條款:清楚自身權益

    特別留意:

    • 免責條款(如是否承保「漸進性損壞」)
    • 索償時限(通常為發現損壞後30-90天內)
    • 必要文件清單(如必須提供專業報告等)

   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數據顯示,約15%的家居保險索賠被拒是因為不符合條款要求。

    漏水責任複雜,務必釐清責任,保障自身權益

    漏水事件往往涉及多方責任,不能簡單假定「樓上全責」。從香港實際案例來看,成功解決漏水糾紛的關鍵在於:

    • 及時收集和保存證據
    • 正確判斷責任歸屬
    • 善用保險機制
    •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

    無論是「家居保險漏水到樓下」的索償,還是涉及「搭棚保險」、「施工保險」的工程相關漏水,了解自身權利和義務才能有效維護利益。預防措施與事後補救同樣重要,定期檢查、適當保險雙管齊下,方能將漏水風險降至最低。

   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

    COPYRIGHT 2025 BLOGSPOTHK. ALL RIGHTS RESERVED. PRIVACY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