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大家經常聽到“粵港澳大灣區”,它包括廣東省的9個市,及香港、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,總面積有5.6平方公里,人口數達到8000多萬。粵港澳大灣區有如今欣欣向榮的景象,與人才和教育有密切關聯,而從遠期展望提出的目標和願景來看,大灣區需要教育人才的工作部署,可見教育在這當中的關鍵作用。
廣東、香港和澳門三地教育體系各有不同,廣東的高等教育發展水準與經濟發展水準並不相稱,簡言之,廣東優質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,沒有香港這麼出名,能有七八所的國際知名大學。而香港的教育儘管國際化程度高,教育品質水準高,但在產研學上缺乏創新和空間,學科覆蓋不齊全的境況。至於澳門,受到過去殖民社會,當前博彩業等影響,高等教育專項人才較缺乏,本地生源也並不充足。面對三地的教育狀況,粵港澳大灣區將高等教育重新佈局分工,錯位發展,這種教育合作方式促成三地優勢互補。
目前,大灣區內有近150多所高校,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,如香港大學、中山大學、香港科技大學等,每個院校都有各自表現突出的領域,進一步推動大灣區教育水準的提升,為大灣區的長期發展與一體化進程提供頂尖的智力和人才儲備。
“一國兩制”的優越性,在粵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形成優勢互補,協同發展的局面下生動體現。三地教育模式多元化,如聯合辦學、教師交流、三地教育部門建成合作雞翅,建設跨制度教育合作特區,探索新型教育管理模式,助於深化三地的教育合作交流,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。
在教育方面,港澳人口面臨生源不足,文化認同不一樣,而廣東面臨教育資源不足,制度差異的困境。為此,大灣區教育一體化的關鍵就是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合作,聚焦三地和協同優勢,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,吸引國際一流高校與科研機構,服務於大灣區建設,加強人才培養,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。
人才是發展的根本,要建設大灣區,促使經濟迅速發展,需要打造高質量的教育體系,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大量的高素質技術人才。高等教育機構面向大灣區企業,形成產研學結合的長效機制,著力推動高校自主創新能力,促進大灣區產業升級,為建設大灣區區域經濟作出實際貢獻。
大灣區推進產學研合作案例眾多,如珠海華髮集團與澳門大學宮頸癌的聯合實驗室,應用於華髮旗下物業場景。元戎啟行與光明實驗室達成戰略合作,共同推動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。大灣區的產學研合作模式,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,提升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力,增強區域經濟活力,帶動大灣區經濟的持續增長。
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需求,加強培養符合行業的國際化素質人才,為產業輸送強實力人才。
融合大灣區教育優勢,提供多樣化教育方式,提升教育品質,致力於培養適應全球化的創新型人才。
結合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教育優質,整合教育資源,讓教育體系多元化,促進三地人才的培養,為大灣區的發展產業提供優質的人才,向未來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穩健前行。
COPYRIGHT 2024 BLOGSPOTHK. ALL RIGHTS RESERVED. PRIVACY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