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端午節是華人社會中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,其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。關於端午節的由來,最廣為人知的傳說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。相傳屈原因憂國憂民而投汨羅江自盡,當地百姓為了防止魚蝦啃食他的遺體,便划船投擲米飯入江,後來逐漸演變成吃粽子、划龍舟的習俗。
除了紀念屈原外,端午節還蘊含著驅邪避疫的文化內涵。農曆五月被古人稱為「毒月」,此時氣候濕熱,容易滋生疾病。因此,民間發展出許多驅邪保健的習俗,例如:在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,利用其特殊香氣驅趕蚊蟲;飲用雄黃酒,相傳可以解毒避邪;佩戴香包,內裝中藥材以祈求健康平安。
在香港,端午節被列為法定假日,每年都會舉辦大型龍舟競賽活動。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,2022年端午節期間,全港共舉辦了超過30場龍舟賽事,吸引近10萬人次參與觀賽。這些活動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,也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。
端午節粽子是節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品,隨著地域差異發展出多種風味。台灣常見的粽子主要分為北部粽、南部粽和客家粽三大類:
製作傳統粽子需要講究材料選擇:糯米以圓糯米為佳,需提前浸泡4-6小時;粽葉要選用新鮮或乾燥的竹葉,使用前需煮沸消毒;餡料則依個人口味,常見的有五花肉、鹹蛋黃、香菇、花生等。包粽子時,先將兩片粽葉交叉疊成漏斗狀,填入適量糯米和餡料,再包裹成角錐形,用棉繩捆緊。最後放入大鍋中煮2-3小時即可。
傳統粽子主要成分為糯米,營養價值如下(以100克計算): 糭子
| 營養成分 | 含量 |
|---|---|
| 熱量 | 約250-300大卡 |
| 碳水化合物 | 50-60克 |
| 蛋白質 | 8-10克 |
| 脂肪 | 5-8克 |
由於粽子熱量較高且升糖指數較高,建議健康食用方式:
對於特殊族群: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份量控制,避免血糖波動;高血壓患者則要留意鈉含量,避免過多醬料;消化功能較弱者建議分次少量食用,或選擇較易消化的南部粽。
隨著飲食文化多元化,端午節粽子也發展出許多創新口味:
除了直接食用,粽子還可變化成其他料理:將粽子切塊煎至金黃,外酥內軟;拆開粽子與蔬菜同炒,做成粽子炒飯;或是將粽子切丁加入高湯,煮成粽子羹。搭配方面,傳統粽子可佐以甜辣醬、醬油膏或香菜;甜粽則適合搭配茶飲,如烏龍茶、普洱茶等,既能解膩又助消化。
選購市售粽子時應注意:
保存方法:未食用完的粽子應冷藏保存,並在3天內食用完畢;若要長期保存,可冷凍處理,但建議1個月內食用以保持最佳風味。復熱時,冷凍粽子需徹底解凍後再蒸煮,避免外熱內冷。
自製粽子時,應注意食材新鮮度,製作過程保持清潔衛生。包好的粽子要當日烹煮,避免長時間放置滋生細菌。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建議,自製粽子中心溫度應達到75°C以上,並維持至少30秒,以確保食品安全。
COPYRIGHT 2025 BLOGSPOTHK. ALL RIGHTS RESERVED. PRIVACY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