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https://cms-site.oss-accelerate.aliyuncs.com/youfindconsultancy/sites/2/2023/12/20231219083004778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m_mfit,w_976,h_256/format,webp

濕疹長在哪?解讀身體「健康地圖」 從位置看成因、類型與中醫調理

  • Betty
  • 2025-06-20 15:47:25

濕疹長在哪?解讀身體「健康地圖」 從位置看成因、類型與中醫調理

濕疹,這個惱人的皮膚問題,困擾著許多香港人。它不只帶來痕癢、紅腫,更可能影響日常生活。您是否曾注意到,濕疹似乎總是「偏愛」身體的某些部位?例如臉部、手腳,或是關節的彎曲處。中醫和西醫都觀察到,濕疹發作的位置,可能不是偶然。它就像身體發出的一個信號,反映著潛藏的健康狀況,甚至與特定的濕疹類型有關。本文將帶您一同解讀這張「濕疹地圖」,從不同部位的濕疹探索其可能的成因與類型,並結合中醫觀點,探討如何從內到外進行調理與護理,包括關鍵的濕疹飲食建議。

濕疹原因

濕疹位置的「中醫」與「西醫」解讀

濕疹位置,身體的語言:

  • 在中醫看來,「在上多爲風,在下多為濕」。風邪易襲上部,使頭面、上肢瘙癢劇烈。濕邪重濁易下行,多影響下肢並常伴有滲液。
  • 從西醫角度,不同位置的皮膚特徵、與外界接觸的頻率、甚至個體的過敏反應,都會影響濕疹的發作部位。

臉部濕疹 (面部濕疹):

  • 中醫認為可能反映體內濕氣重,或濕氣無法正常代謝。
  • 西醫常關聯到對刺激物(如化妝品、洗髮水、染髮劑)的過敏反應。遺傳、免疫、氣候(寒冷乾燥)也是誘因。

手部濕疹:

  • 中醫視為體內濕氣代謝問題,毛孔開闔失常。
  • 西醫多與頻繁接觸刺激物(如洗潔精、消毒藥水)導致保護膜受損有關。氣候潮濕悶熱、免疫力下降、過敏體質也是成因。

腳部濕疹:

  • 中醫指出可能與腸胃機能下降,代謝廢物累積,或腳底血液循環變差有關。
  • 西醫認為與過敏體質相關,受溫濕度變化或心理壓力影響。

其他常見或特殊部位的濕疹:

  • 小腿/大腿外側: 中醫認為與脾胃較弱有關。西醫則可能因過度清潔或接觸刺激物。古代稱為「濕臁瘡」。
  • 乳房 (乳頭/乳暈): 中醫歸因於風邪外襲、肝經濕熱。西醫則可能與氣溫濕度變化有關,哺乳期女性較常見。
  • 陰囊: 中醫多指濕熱體質。西醫可能與內褲不適或辛辣食物有關。古代稱「繡球風」。
  • 腰部: 中醫認為是濕熱蘊鬱體內,阻滯經絡肌膚,可能與飲食或暑熱有關。西醫則提及體質、遺傳、過敏原、環境、情緒壓力。作息不規律、捱夜、肝鬱也可能在此部位發作。
  • 肛門: 中醫認為是外受風邪、脾胃濕熱,日久傷陰血。西醫則與消化不良、營養失調、代謝內分泌障礙有關。
  • 眼周/眼皮: 中醫認為是風濕或脾胃濕熱。西醫多關聯到眼部護膚品或彩妝過敏。
  • 軀幹 (胸口/腹部/背部): 中醫多見濕熱。西醫可能與食物/藥物過敏、衣物摩擦、洗浴產品有關。
  • 頸部: 常與摩擦、洗髮產品過敏、氣候有關。
  • 頭皮: 與脂漏性皮膚炎關聯性高。

-242

不同類型濕疹的「偏愛」部位:找出您的濕疹真面目

了解濕疹的類型,有助於更精準地判斷其原因和好發位置。

異位性濕疹 (Atopic Dermatitis): 最常見類型。常與遺傳、過敏體質相關。

  • 嬰幼兒: 發病早,多在出生3個月後。1歲前主要影響面部凸起處(額頭、下巴、臉頰),也見於腿、手臂、脖子摺位。鼻和臀部通常不受影響。1-2歲轉移到肘部、膝蓋後、耳後、頭頸部。皮疹呈小紅點或白色斑塊。
  • 兒童青少年: 斑塊呈白色,常見於眼皮、嘴周、耳後,以及肘彎、膝蓋後、手、手腕、腳踝。頸部、膝蓋內側、手肘處也是好發部位。
  • 成人: 約10%持續受困擾。斑塊紅色較厚,類似苔癬。常影響手部、面部(特別是眼皮),及大的摺位(肘彎、膝蓋後)。

接觸性濕疹 (Contact Dermatitis): 因皮膚接觸刺激性或過敏性物質引起。

  • 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作,與接觸史緊密相關。
  • 常見於手部(洗潔精), 軀幹(皮帶扣、內衣扣的鎳), 臉部/眼皮/頸部(化妝品、染髮劑)。
  • 注意,過敏反應可能有延遲,甚至多年後才發生。

汗皰疹 (Dyshidrosis): 多見於手指和腳趾側邊,伴有劇癢和水泡。

錢幣狀濕疹 (Nummular Eczema): 圓形紅斑,多在四肢或軀幹,尤其小腿、前臂。

脂漏性皮膚炎 (Seborrheic Dermatitis): 好發於皮脂腺豐富部位:頭皮、眉區、鼻子兩側、胸部、耳後。伴有油膩雪花狀皮屑。

其他類型簡述位置: 神經性皮膚炎(易抓撓部位如頭皮、頸、手腕、背、腳踝、外陰), 淤滯性皮膚炎(下肢靜脈曲張處), 乾燥性皮膚炎(小腿等易乾燥部位), 藥物敏感引起的皮膚炎(多在軀幹)。

-243

從位置與類型出發:中醫角度的「濕疹飲食」與生活調理

濕疹的調理是全面的,除了外部護理,內在的濕疹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至關重要,特別是從中醫體質角度。

濕疹飲食:吃對食物,事半功倍:

中醫強調「戒口」: 許多食物被視為「發物」,可能誘發或加重濕疹。應避免或減少:

  • 海鮮(蝦、蟹等腥發之物)。
  • 辛辣刺激食物(辣椒、咖哩等)。
  • 燥熱/濕熱性質的食物(牛、羊肉、榴槤、芒果、鳳梨)。
  • 酒精(濕熱、發物)。
  • 精製糖類(傷脾、加重濕邪)。
  • 補品補藥(高麗參、鹿茸等,熱性)。
  • 醃製及加工食物(含霉菌)。
  • 生冷食物(凍飲、雪糕、壽司等,損傷脾胃)。
  • 高組織胺食物(酒精、煙燻肉、花生、堅果)。
  • 添加劑、防腐劑。

-244

飲食建議:

  • 針對不同體質(如濕熱、脾虛),選擇健脾胃、清熱祛濕解毒的食物,如綠豆、赤小豆、薏仁。
  • 可配合健脾祛濕的湯水。

綜合飲食原則:

  • 識別並避開個人過敏食物(牛奶、蛋、花生、魚等)。
  • 保持飲食均衡,多攝取新鮮蔬果,有助於體內酸鹼平衡,減少炎症。
  • 攝取足夠Omega-3脂肪酸(魚類、亞麻籽等),有抗炎作用。
  • 濕疹嚴重時,飲食宜清淡。

生活習慣:調理身心,減少誘因:

  • 作息與情緒: 中醫認為情緒困擾、心神不寧是發病機理之一。不規律作息、捱夜、壓力大、過度疲勞可能加重濕疹。保持充足睡眠,學會壓力管理。
  • 環境管理: 保持家居清潔通風。避免地氈、絨毛玩具、絨沙發、帶毛寵物。避免過度炎熱潮濕環境。運動後盡快清潔身體。
  • 衣著: 穿著舒適透氣的純棉衣物,避免羊毛或緊身衣物摩擦皮膚。衣物清洗選用溫和無香料洗滌劑。
  • 皮膚護理: 溫和潔膚(溫水,避免過熱,選用低刺激沐浴產品)。沐浴後立即塗抹保濕潤膚產品(乳液、霜、油膏),幫助修復皮膚屏障。選擇產品注意成分(如神經醯胺)。避免搔抓,可嘗試輕拍、冷敷或使用生理鹽水清洗痕癢處。

濕疹的位置確實能為我們提供了解身體狀況和濕疹類型的寶貴線索。然而,濕疹情況複雜,因人而異。準確診斷和個性化治療需要專業評估。結合對濕疹位置的觀察、中醫體質辨識、科學的濕疹飲食管理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恰當的皮膚護理,是有效控制濕疹、「告別痕癢紅腫」的關鍵。如果您正受濕疹困擾,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或皮膚科醫生,獲取專業指導,制定最適合您的全面管理方案。

 
你可能喜歡的文章

COPYRIGHT 2025 BLOGSPOTHK. ALL RIGHTS RESERVED. PRIVACY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