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部位,腸道功能的強弱會影響人體免疫力的強弱,而且腸道內有上千上萬的有益細菌,維持腸道功能的平衡與健康,幫助機體抵禦各類疾病的產生。不過,我們的腸道並沒有想像中的堅韌,腸道息肉就是影響腸道健康的一種病變,而腸息肉形成原因與飲食、年齡、腸炎等等因素相關。
腸息肉概述:腸息肉是一種在腸粘膜表面異常生長的凸起組織,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肉”,是一種隆起狀病變。息肉有大小、形狀的差異,部分有蒂或部分基底部廣而無蒂的情況,通常統稱息肉,經過明確病理性質才會冠以病理診斷名稱。
腸息肉的惡變可能性:分有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,前者通過治癒後會自行消失,但後者有惡性傾向,須切除後做病理檢查,瞭解息肉的好壞,如沒及時切除檢查,可能會有潛在癌變風險。腸息肉對腸道的健康影響大,患者容易便血、便秘,增加排便次數,腹部悶脹、腹痛,息肉太大可能有腸梗阻,靠近肛門的息肉還可能脫出肛門。腸息肉的存在對腸胃及人體的健康都不好。
腸息肉發生部分較多,可在腸道的任何部位產生,且腸息肉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跟著上升,男性的發生率高於女性。腸息肉以大腸息肉為主,佔據腸道息肉80%以上,有直腸息肉、乙狀結腸息肉,以單發常見。那麼,腸息肉形成原因有哪些?
1、基因遺傳:基因是主要的腸息肉形成原因,雙方父母或家族中有腺瘤性息肉、結直腸息肉,可能會通過基因遺傳下一代,後代發生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。由於基因遺傳沒有性別、年齡之分,男女都可能會出現腸道疾病,症狀表現明顯,因此,建議家族成員定期進行腸道檢查,密切關注腸道健康,及時糾正不當的飲食習慣,避免對腸道的刺激。
2、慢性腸炎:腸息肉形成原因與患者自身的慢性腸炎有關,有慢性腸炎的患者在未經治療干預的情況下,容易讓腸道反復受到炎症的刺激,使得腸道黏膜處於充血狀態,出現過度增生、糜爛、潰瘍的現象,腸道炎症會隨著時間推移,演變成腸息肉或更嚴重的惡性疾病。
3、年齡增長:年齡是影響腸息肉形成原因之一,年齡增長之後,抵抗力變弱,器官機能下降,腸息肉的發病率隨之上升,為此,社會建議在45歲以上的男女性每5年進行腸鏡檢查,瞭解腸道的健康狀況。若是家族有遺傳性史,遵從醫生的建議定期隨診。
4、糟糕的生活方式:腸息肉形成原因與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係,偏好辛辣、刺激性、高油鹽、高糖,醃制類食物的人群,患腸息肉的幾率高於正常人。而且許多人沉溺電子設備或忙於工作壓力,因此缺乏運動鍛煉,再加上長期酗酒、熬夜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,這些都會加劇腸息肉的誘發幾率。
5、嚴重便秘:如果一個人患有長期的便秘,又遲遲得不到改善,會影響腸道的蠕動速度,導致廢棄物在腸道內反復刺激黏膜,從而引起腸息肉的症狀。
許多年輕人或中老年人並無家族史遺傳腸息肉,但是卻在後天形成了腸息肉問題,究其背後的原因,多數是源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。我們雖然需要有充足的蛋白、脂肪與纖維素的營養,但是如果一直攝入高蛋白、高脂肪的食物,又喜歡辛辣刺激的食物,無形中增加了患腸息肉的風險。飲食不當是現代人腸息肉形成原因之一,如何預防腸息肉,從健康飲食著手。如調整飲食結構,腸道不好的人群避免攝入油膩、辛辣類、醃制、生食,如吃辣椒、肥豬肉、燒烤、蔥薑、酸菜,生醃等等,重新調整飲食結構,多吃營養、均衡的食物,維持腸道健康。
對大多數人而言,腸息肉形成原因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,預防腸息肉可以從飲食、運動、作息等習慣著手。多以清淡的飲食為主,常吃鹼性食物,少吃辛辣,刺激,油膩,醃制的食物,減少對腸粘膜的刺激,引起腸道疾病。正常健康的飲食會促進機體吸收足夠營養,也利於提高免疫能力。另外,有慢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定期體檢,每次排便都觀察糞便的變化,糞便發黑、形狀便細,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。或者患者在短期內有暴瘦情況,就要警惕身體是否出現異常,及時進行篩查。
發病率高:腸道息肉是腸粘膜細胞增生或慢性腸道炎症所造成,一般從腸道息肉發展到腸道腫瘤,也要5-10年的時間。一般在40歲以後的人群是患腸息肉的高發年齡,但是由於現代人不健康生活方式,飲食結構等影響,也許腸道息肉發病的時間會提前,建議有家族遺傳史或年齡已到40歲以上的人群趁早做腸鏡篩查。另外,如果年輕人經常有腹痛、腹脹、便秘、大便便細等症狀,建議早日做好腸鏡的篩查,畢竟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腸息肉形成原因,也許會導致腸息肉的症狀。
腸鏡篩查及治療:通過無痛腸鏡的檢查,能直觀看到腸道內的變化,是當前最為靠譜的檢查工具。它是直接將導管從肛門處進入大腸內部,觀察大腸的整個形態,如檢查腸道黏膜是否充血紅腫,有無潰爛、增生等,方便採取合理的治療方案。如果經過腸鏡篩查發現有腸息肉,通常都直接切除,取出組織做病理檢查,確診切除後的息肉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,趁早治療能謹防病情的惡化。如果腸鏡切除結腸息肉,術後一年定期復查腸道健康,查詢有無息肉,如果親人沒有胃腸道腫瘤的問題,復查可換成三年一次。
之所以要求經常胃腸道不適的人群做腸鏡檢查,就是為了篩查患者是否有腸息肉,避免腸息肉的進一步惡化發生癌變,嚴重威脅生命健康。尤其有遺傳可能性、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,務必加深對腸息肉症狀的識別。
1、便血:早期的腸息肉較小,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,但隨著病情的進展,患者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的息肉變大,排便時摩擦刺激息肉,就容易出現糞便帶血的現象。往往有一些人會誤以為是痔瘡導致,忽略了對腸道的進一步篩查。
2、腹瀉:由於息肉在腸道內的體積較大,本來正常排便的習慣發生了改變,變成每天都腹瀉,排便還帶黏液等情況。如果症狀持續多天仍不見好轉,還是要及時做腸鏡進行詳細檢查,便於診斷病情。
3、腹痛:患者腸息肉的體積較大,腸道蠕動時息肉就會反復刺激腸道黏膜,產生絞痛、隱痛等不適的症狀。
4、腸梗阻:進一步變化增大的腸息肉也許會變成腫瘤,若是堵塞了腸道,無法自然排泄,還會引起腸梗阻。這是比較嚴重的腸道疾病,有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健康隱患,需加以重視。
5、噁心:腸息肉隨病情發展,體積逐漸變大時,可能引起患者出現惡性、嘔吐,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6、黑便:排黑便可不是正常的現象,當患者的腸息肉表面有糜爛,潰瘍的現象,容易排出黑便。因腸道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,建議患者及早到醫院做腸鏡檢查,配合醫生積極治療。
內鏡下息肉摘除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,醫生為患者做腸鏡篩查時,發現腸息肉都會徹底切除,再做病理檢查。若是息肉的位置隱蔽,數量較多,或是遺傳性的息肉病,可能會考慮腹腔鏡切除、開腹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針對性治療。
術後注意多休息,避免進行體力勞動,進食流質、半流質類食物,等身體恢復差不多再考慮正常飲食。術後兩周觀察有沒有便血、腹痛、發熱等症狀。術後患者多留意飲食搭配,多吃新鮮的蔬果,食物溫熱,易消化的為主,可以多吃營養清淡的粥類,減少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。另外,注意避免煙酒過度及生冷、刺激、辛辣等食物,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,配合適度的鍛煉,加速腸道蠕動排便。定期隨訪復查,瞭解術後恢復狀況。
歸根結底,腸息肉形成原因和生活習慣,基因的關係更密切,如果家族成員有腸道癌症的高危因素,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,定期做好腸鏡篩查。而有家族性息肉病,建議青年時期就進行篩查,確保腸道的健康。當然,即使無遺傳基因等因素影響,但為了腸道健康,大家還是要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,降低腸道息肉的風險。
COPYRIGHT 2025 BLOGSPOTHK. ALL RIGHTS RESERVED. PRIVACY POLICY